文化联合网 门户 大好河山 查看内容

炎黄故里神农山

2017-7-5 11:46| 发布者: 安于现状| 查看: 404| 评论: 0|原作者: admin

摘要: 文化联合网,炎黄故里神农山 在羲皇故里天水,名山大川甚多,但可与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相媲美之山脉,唯神龙山而已。神龙山相传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明之地,山下东柯河上游轩辕谷(今黄家 ...
炎黄故里神农山
在羲皇故里天水,名山大川甚多,但可与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相媲美之山脉,唯神龙山而已。神龙山相传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明之地,山下东柯河上游轩辕谷(今黄家峡)一带为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地,堪称“炎黄故里”。
神农山俗称“神留山”、“神灵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原属街子乡)永庆村东南,地处街亭古镇东南约4公里处,为西秦岭山脉北坡支脉,与西南方大龙王山(俗称“黄龙山”)相对,为大龙王山姊妹山,是黄家峡与神林沟之分水岭。其山山体呈圆锥形,突兀孤立,巍峨高峻,俊秀挺拔,宛若一口巨钟覆地,由东南向西北绵延展布。远看高峰含黛,近观巉岩耸云,势拔云天,处处都是风姿,时时皆有美景。

神农山东、南、北三面悬崖,坡度均在60度左右,西部极为陡峭,唯西北部山麓近麦积镇永庆村之阳洼庄(又称“杨王庄”)处较为平缓。阳洼庄到神农山峰巅约3公里山路,由阳洼庄东通往神林沟的公路出发,前行约100米,道路分岔处左首公路拐入神林沟,右首一条仅容一车通行的窄窄的山路,就是通往神农山的山路。沿山路自西北向东南行进,经盘旋于神农山西部山腰蜿蜒曲折山路,过山腰南部永庆村之自然村小山村,又由南拐向北,再由东南部稍低山脊攀援而上,方可到达峰巅。

 

站在峰巅远眺,可望见周边石门山、仙人崖、麦积山、香积山、油笼山、云雾山、天柱山等陇右名山。近观,山脊峰峦绵延展布,宛若一条巨龙伏地盘旋,余脉直达麦积镇朱家后川附近。山南隔峡谷可望见黄龙山耸立,仿佛近在咫尺。左侧半山腰有个名为“小山”的村庄,恬静得如同一位农家女子。山下就是十里长峡神农峡(又称“黄家峡”),峡谷幽深,奇石林立,碧潭密布,清溪潺潺,风光秀丽。山脉右侧有一条幽深的峡谷称神林沟,沟谷上部有条公路蜿蜒曲折,直通往麦积镇冯王村。峰巅东南部地势较为开阔平坦,一山丘正中修筑着神农古堡,呈长方形,青砖筑砌,仿佛一块青玉镶嵌于山丘中部。古堡前立着两个青褐色石狮子,如同忠实的卫兵守护着这片土地。神农堡门洞下部呈长方形,上部呈圆拱形,左右各有镂刻砖雕,书有一幅楹联:“奇山独立蕴洞通峡,八方景象收望眼;神农千秋开扬成,类百代文化遗盛世”。堡门上部呈扇形,正中镌刻“神农堡”三个大字。由神农堡门洞进入,内建有人行台阶,上台阶拐向右面,顿时豁然开朗,外面的阳光由古堡顶部一简易亭透射进来,折而向前,上台阶即可走出古堡。神农古堡依山势环山修筑,为古代一处军事要塞,堡门城墙为人工夯打而成,城墙上原建有兼具瞭望与防御功能的哨楼。后堡门拱顶坍塌,哨楼无存,现古堡堡门为当地群众捐资新建。据嵌于古堡内墙上的《神农堡碑记》记载,神农古堡堡门为2011年新建,由邑人仙松涛提议规划,阮双龙捐资,神农山附近阳洼庄、小山、大箭子、神农沟、小庄、杨何等村民众投工投劳修建,并打通了上小山村、去仙人崖道路。
出神农古堡,是一处较为宽阔的平台,平台不远处矗立着一处巍峨的殿宇,便是新建的西方三圣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内塑“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均端坐于莲台之上。阿弥陀佛左右各有一尊协侍菩萨站像,观音菩萨坐像下又有一尊观音菩萨玉像。


过西方三圣殿,沿山脊继续前行,又到一平台,建有两处马鞍架房及平房,为管护神农山寺院居民住所。由平台前方土崖沿小道信步而上,即达山巅最高峰,一处巍峨的殿宇矗立于台地之上,这就是炎黄庙。炎黄庙坐西向东,面阔三间,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上覆青瓦,中脊雕饰二龙戏珠,四角飞檐檐角上翘,挂有风铃,仿古式门窗均镂刻彩绘,雕刻“龙凤戏太极”、“鲤鱼卧莲”、“松鹤延寿”、“喜鹊闹梅”等图案,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重恢宏,气势雄伟。殿内塑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坐像。炎帝像为泥塑,高1.94米,头上长有两角,双目平视,神态安详,身穿树叶,端坐于树根之上,左手握谷穗,右手拿一根草药作品尝状。黄帝像为铜像,高2.44米,头戴九龙珠,身穿九龙袍,双耳垂肩,正襟端坐,两手搭膝,长须垂胸,双目平视,神态祥和。殿内两侧墙壁上均绘制壁画,内容为伏羲画八卦肇启文明、神农尝百草辨五谷、女娲氏炼石补天、钻木取火冶金成器、造屋宇改善居室、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养蚕化布改善衣着、结网罟以教佃渔、炎黄涿鹿战蚩尤、制琴瑟作乐曲、养育牺牲以充庖厨等上古三皇肇启文明之文化功绩。殿前立有四根朱漆明柱,正中两根明柱上飞龙缠绕,两边两根明柱前方立有《重建神农山炎黄庙碑记》、《炎黄庙功德碑》两块石碑。庙前廊下有石教炉和八棱石柱,八棱石柱一面刻有“石敢当”三字,其它三面字迹不清。殿前院中有九瓣石莲,石莲左侧有一小洞,称“凌霄洞”。洞内有风外吹,四季循环,神秘莫测。相传此洞直通神农山下神农洞(又称“八海爷洞”)。凌霄洞上部建有神农洞亭,神农洞亭上部呈伞状,下部呈四棱柱亭子状。神农洞位于神农山下黄家峡前口处,洞口生长着两株高大的核桃树,洞口呈方形,高约1.1米,深约10米,后洞壁上方有一尺宽的石缝,相传直通神农山顶凌霄洞。炎黄庙北坡有传说中的神农马踏石,巨石悬空,上有月牙状马蹄印,深约半公分,颇为神奇。神农山半山腰的小山村还生长着一株珍稀古树花豹榆(学名光叶榉),树围两人合抱,树高约20米,叶如榆,树冠若巨伞,树身青褐色,枝干树皮呈不规则的鳞片状脱落,圆形浅黄的斑痕斑驳陆离,如同豹子身上的花纹,颇为耐看。据测定,树龄已近千年。据当地村民讲,此树原有两株,可惜一株被毁。
神农山古有寺庙,山上原建有炎黄庙、药师庙、灵霄殿(俗称“天爷殿”)、财神殿、三官殿、灵官殿、土地祠、禅房、钟楼、山门等建筑。清代晚期辟为私塾,民国后期古寺坍塌。民国时期陇南镇守使孔繁锦铸造钱币,曾派人上山砍伐大量古树。1958年“大闹钢铁”时,山上古钟、铁炮、木碑等文物及古树多被损毁,铜佛像、石碑等文物下落不明,遂成废墟。2004年,当地村民张国治、杨四勤倡议重建炎黄庙,得到四方善士支持,同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工,2006年农历十月竣工。炎黄庙炎帝像为甘泉镇朝阳村民间艺人柳怀礼塑造,黄帝铜像为邑商赵满堂先生捐资铸造。

 

神农山炎黄庙始建何年,史久失详,无从考证。当地民间自古相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神农山尝百草,辨“五谷”,发明“耒耜”,开创农耕文明。据邑人李新彦撰《重建神农山炎黄庙碑记》记载:神农山者,俗称神留山。人祖故里,《水经注》有载;河岳根源,巩建丰题联。……乃陇右名岳,天水祖山也。……相传炎帝神农在此采药尝百草,发明“耒耜”,率部落登此山祭天,留下神农洞、马踏石等珍贵人文景观。2004年,当地村民在神农山重建古庙时挖掘出远古人类炭灰层、磨制石器、“祭天石”、黑红陶器和动物化石等神农文化遗迹,以及石斧、石锛、石凿、陶纺轮、灰陶罐等文物,经专家鉴定,认定街亭古镇神农山为新时期时代中晚期到周代的文化遗址,认为神农山是炎帝神农氏发祥地中心及祭天场所。神农山发掘出的一块黑色呈圆形的“月亮石”,直径6寸、底径8寸、厚2寸,有人认为是神农主持部落祭天的“祭天石”。神农山还发现一块28×28厘米的正方形“卍”字砖雕,距今已有1300多年,为按周易文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雕制的万福图案砖雕,亦是梵体汉音字“万”字的实物证据,据推测唐代(周)武则天时期神农山可能就有祭祀神农的神农庙,每年举行祭祀仪式,香火鼎盛。神农山顶文化层发掘出土清乾隆、嘉庆古币6枚,大量晚晴砖瓦及清花瓷片,据此可知寺院为清乾隆、嘉庆年间重建。当地神农山、神农沟、神农谷、神农峡、神农洞、神农马踏石、神农饮马潭、神农圈野马坡等诸多地名,均与炎帝神农有关,印证着炎帝神农氏在街亭古镇神农山一带的活动足迹。神农山一带药材资源丰富,野生中草药有数百种之多。上古三皇之一神农氏,可谓华夏种植业的鼻祖,率领原始部族在今天水境内藉、渭河谷一带生息繁衍,就在这里遍尝百草,辨别草药“寒、温、平、热之性味”,发明医药。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后人依据神农所尝百草之经验编著而成。天水玉泉观药王庙、街亭古镇杏林观药王殿、佛公峤药王洞及清水花石崖药王庙等寺观庙宇均敬奉神农为医药始祖。唐代时,大诗人杜甫流寓东柯谷,寓居在今甘泉镇八槐村柳家河,以采药维持生活,曾到街亭古镇集市上售卖过草药,采药之地极有可能就是神农山一带。
而东柯河上游轩辕谷,据《水经注》记载:“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经横水圹,入西北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水经注》所记泾谷水在渭水(今渭河)南岸天水段,由西南朝东北方向流,与发源于东南横谷的横水汇合,北向注入渭水。按古籍记载,结合渭河支流入口、流向和方位,可以确定,泾谷水即今渭河从南部纳入的支流东柯河,横水即发源于石门山西麓的东柯河支流北河,横谷即东柯河正源石门山以西山谷,轩辕谷水即发源于今麦积镇与党川乡交界二沟山东麓的东柯河支流南河,轩辕溪即今东柯河支流南河的上游黄家峡,泾谷峡即今东柯河支流北河的上游温家峡。天水古称“上邽”,上邽城(今天水市区)东七十里即今东柯谷街亭古镇一带。现代历史学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研究所所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先生撰《炎黄源流史》一书认为:“鲁水在秦州城之北,秦州东有轩辕谷,水出南山神农峡的轩辕溪”。天水地方史志专家潘守正撰《史载轩辕谷在街子镇神农山一带》一文,用无可辩驳的证据论证轩辕谷就在今街亭古镇东柯河流域。以上史实证明,神农山下的轩辕谷即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地,街亭古镇轩辕谷、轩辕溪是轩辕黄帝的最早栖息地,堪称中华文明又一发祥地“炎黄故里”。炎帝和黄帝部落顺渭水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成为华夏族的前身,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即由此而来。因此,清代翰林、关西师表巩建丰(1673—1748年)题有“羲(伏羲)轩(黄帝)故里”、“河岳根源”的题联。上古三皇伏羲、炎帝、黄帝均与天水这块神奇的土地密切相关,在全国绝无仅有,更加证实了天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三皇故里。

 

 

 

 

 

[参考文献]

王钰主编•神农山与神农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文化联合网 ( 陇ICP备2020003885号-1 )

联系电话:18293869981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砚房背后66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02 法律顾问:辅德律师事务所

Powered by 非凡网络科技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非凡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