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联合网 门户 美文天下 查看内容

规矩

2022-7-29 07:21| 发布者: 安举贤| 查看: 119| 评论: 0|原作者: 罗广英整理|来自: 抱朴堂丹道

摘要: 规矩罗广英整理 我在学习《黄帝内经》和《道德经》以及写《中医启示录》和《太极启示录》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思考和功课,因此我相信古人一定也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和功课,而且只会比我做的更好而绝不会有任何逊色。 ...
规矩

罗广英整理

      我在学习《黄帝内经》和《道德经》以及写《中医启示录》和《太极启示录》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思考和功课,因此我相信古人一定也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和功课,而且只会比我做的更好而绝不会有任何逊色。尽管有了这种认为古人不会比我们逊色的思想准备,但是在读到《玄隐遗密》这本书之后,我还是非常的震惊和感慨!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思想和世界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又是如此的高远深邃,简直让人必须、立即、彻底地折(臣)服中华古人的真诚和睿智。许多接触过此书的人都说看不懂,也不会想到古人的思维会是这样的,这说明的并不是古人思想的艰深和矫情,恰恰相反,是说明了我们的现代思维离自然本质的疏远已经十分不堪。因为我做过古人做过的功课,所以,我在看到这本书之后的感觉就是兴奋和佩服,兴奋的是我走对了路子,能够与古人的思维恰接融合,佩服的是古人的严谨、周到、深入和完善远远超出了我所能及的程度,也就是说《玄隐遗密》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人类思想宝库,是中华先人为世界做出的无人可以逾越的重要贡献。

      “规矩”是现代的工程中还在用的最基础的工具,在我对中医思想理论正本清源的思考中从来就是一个最基础的工具,应该说已经很熟悉了,但仅管如此,《玄隐遗密》的论述没还是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和预判,“规矩”实际上早就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链条中最基础的环节,我们祖先从来也没有把这个链条环节作为一个孤立的环来加以对待,而是将规矩、圆方、天地、中正的思考渗透到了整个文明体系之中,以至于整个中华文明充斥着几何公理和自然数理的绝对理性的真实正确和用绝对公理式真实正确的理性充斥指导行为的高度自觉。事情已经不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一个简单逻辑的结论而是整个社会对人中正公平、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实际文化基础上的完整文明体系。

      让我们回到古人的论述和思考上来,做一下跨越千年的修明学习。

      商朝容成公著《玄隐遗密•九真要(下卷)•修明悳用论三》(“悳”为“直”+“心”,与规矩中正直接相关(图1)。“悳”即是“德”的主观理性的对应表达,具有人为理论的定义内涵,“德”是有效于生命的自然能量作用的物质载体和依托物质载体的自然能量作用的综合认识和解读,“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德”的功能是蓄积转化,而“悳”是与主观认识相关的理性知识蓄积转化的载体,比如“象”和三维“大一”和二维太极图认识论模性体系就属于“悳”,“修明悳用”就是依托规、矩、日晷等自然属性的人工工具形成更高级的理性的自觉,调整原始主观思维以达到“神明”,依托“神明”就可以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做到对于物质性自然实体(“德”)的良性有效应用,“修明悳用”有“修成正确的思想理论用以指导正确行动”的完整思考的内涵):

图1关于悳的相关信息

      悳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后及外人。外内交牝。乃正于事之所成。后。中实而外正。外内必定。左执规,右执矩【注意这几个“后”,这是“然后”的意思。整个句子描述的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顺序,即“悳始在于身中,有正度”,注意“度”的结构和数理关系→考虑人体的外在环境作用→“外内交牝”即人体系统内外在的相互作用,“正”和“事成”→这里强调的标准是结构性数理内涵的“中”和“正”,说明中医的思考是基于结构性和数理性的“必定”规律性的→“规矩”对于“中”(圆心)和“正”(垂直)的科学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承载和支持,见图2】。何患天下。男女毕廻。何患于国。五正既布。以司五。左规右矩。以待逆兵(体现了自然规律“中正”导致社会治理“五正”的整体相关性的承认和自觉,规矩甚至成为国策和用兵之基,“逆兵”一词涵义很深,是文武关系的处理原则,将“逆”和“兵”组合说明古人将用兵视为“不顺”和“不得已”。这里就出现了逻辑的思考和理论问题,人们不会去用规矩直接度量具体的社会事务,也不可能对于不同性质的社会事务用同一的刚性尺度来进行衡量判断,但是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客观的公正,将客观公正的精神引入到社会事务之中对于社会治理和长治久安是必须的,这种引入就是中国人的“法”,“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不是一蹴而就的自然法则的形成和运用中,其始终充斥着“道理”+“逻辑”的能动思考的转换作用,就是中国“易”的类似于“规矩”转换于“中正”的“法则”,始终承载和体现了“道理”+“逻辑”源于自然真实和中正,“出于圆方”,定于规矩)。

图2规矩中正的巨大信息量和抽象数理的深邃思考

      后身未自知(这是指人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种状态,是看到了现象又没有真正明白现象承载的本质所在的探索阶段的状态,“后身”对应现象已经确定,“自知”对应“内形”)。乃深伏于渊(事物的本质,即“内形”总是深藏不露)。以求内形(“内形”属于“无状之状”,需要做向事物内部关系的深入探究)。内形已得(“内形”有很多种形式,最基础的型式是唯象思维的模拟和抽象,即“象帝之先”)。后。乃自知屈后身(屈:qū ㄑㄩˉ。《说文解字》:“屈,无尾也。从尾、出声。”动物身体未端长毛的部分是尾之范式。草木益滋生长上出达是出之范式。尾、出两范式叠加。曲尾欲伸如苗芽弯曲倔强欲出是屈之范式。本质和现象就像身体与尾巴不可分离一样,既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这两者有区别但不可分而且要对应准确,对应准确十分重要,不能张冠李戴)。道同者。其事同批。道異者。其事異。今天下大争(这里的“大”有两重意思,一重是指争斗的规模很大;另一种是指都想当老大。两种“大”都大不过“天”,而规矩可以度天,所以人间之“大”大不过规矩之“大”,作者有意识将思想带回了关于“规矩”的思考)。时至矣。帝后。能慎勿争乎(这里的“帝”应该指的是商纣王。商纣王自杀,周灭商,导致“天下大争”,这两件事情不能分开来看,“能慎勿争乎”表示了作者的一种清醒和无奈,“无奈”的“无”也是“无生有”的“无”,“无”是可以实现对于所有事物的耐受)。   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膚也。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癰疽。哀者。志意也。屈者。抑心膓也。哀若之怒。激愤以抗而雄争(面对大的变革形势,人们的几种表现和内心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对应,应该内外在地联系起来看,既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有正确分析判断的)。后。能去四者(指“怒、争、哀、屈”,这里的“能”是一种自然能量的作用,做名词和主语的理解和解读,只有依托自然规律的“悳”能够去除人的主观意气用事)。枯骨何能争胜(人不在了,也就没有胜者可言。容成子在这里指的不是个人的“胜”,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胜”,人死了,思想随之而去,文化没了,何胜可言?这里表达了容成子写书的动机和鄙视人们主观主义感情用事的低下,这体现了容成子超越“怒、争、哀、屈”和“胜”而又有所作为的非常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圣人的境界和智慧才使得中国和人类最优秀思想文化得以留存)。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也。无成功(这里有两重意思,一重是在世俗社会争斗的最终总是没有成功,另一重是自然规律本质“无”的成功,即“无为而治”的更加卓越成功,容成子追求的是“无”的成功——“无成功”)。不求甚矣(无私而高尚,不争世俗功名,不以政治利益的成败论胜,这本身就是思想文化的超越)。 帝箸之明(这是一个商代的历史真实,后经史学家和思想家整理成为重要的古代典故。《百度百科》关于“箸”的注释中讲到了这个典故:“箸是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箸。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箸历史已有3000多年。”“帝箸之明”就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发现商纣王违反天意用象牙做食具显示高贵的不妥,告诉商纣王需要反向思考的典故,同时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思考,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道家圣贤运用自然规则于世俗政治治理中的典型案例)。明曰反。反义逆时。其刑视之尤。反义倍宗。其法死亡以窮(“天下大争”和“天下争大”最终都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其法死亡以窮”)。反转环来。枯苏还泽以弗窮( “道乃久”、“恆常”和“弗窮”才是更高的追求)。   不险(“险”是困难阻碍的涵义)。则不平(这是个动力和阻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存互动的思考,没有反作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衡)。不谌(《说文解字》:“谌,诚谛也。《诗经••大雅•大明》上称‘天难谌斯’,义即为信。今本作‘忱’,义亦相同。”从“大雅”“大明”涉及“大”的主观范畴来分析判断,可以理解“谌”的相对准确涵义为“对于公理和已经证明过的真谛的信仰和尊崇”,也就是对于规矩、方圆得出的“中正”法则的信奉)。则不正(对于公理不信奉,不守规矩,就不会有“正”)。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恆干(与“天干”“地支”的思想理论体系相关)。地有恆常。合于干常。是以有晦有明。又阴又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与卦象思想理论体系相关)。有美有亚(审美观,价值观)。地俗悳以静。而天正名之作(这是在有认识论思想理论成果之后对于“天”思考的回归,这时的“天”已经不再是外在视觉承认的天,而是经过规圆数理“内形”的“天”,即“天圆”“天度”,“而天正名之作”则是形而上主导形而下的具体表达)。   静作相养。悳虐相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思想的深入有一部分体现的是“静作相养”,即“舒舒服服”地养胖的形式,所以“习惯”更明显地属于“静作相养”;要得道,修悳,掌握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悳”,即实践出真知和思想理论的地提升,即“修明悳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修炼相当于一种“受虐”,有时甚至近乎于一种残酷的“自虐”,没有相当于自觉受虐的修行,“悳”不自成,客观的“道德”首先是“道法自然”(其中有“静作相养”的部分),而主观的思想理论修养造诣却不可能只是“静作相养”的结果,任何理论造诣修养的提升都是需要艰苦修行才能得到的而且“悳虐无刑”。这是自然“德”和主观“悳”之间的静和动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若有名【“若”最早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图3)像一个女子梳头的形状,上面中间的三竖表小长长的头发,左右双手举起,靠近头发,表示正在把头发梳理顺畅。下面弯曲线条表示坐着的身子。金文字形上半部分与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呈半立状;有的字形左下增加了一个“口”,就变成会意字。不仅理顺头发,还用口突出表达顺应之义。“两若有名”实际上是取决于“静”和“动”以及“顺”和“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相舆则成(动静,方圆,道德和悳之间相互寓于,相互转换,才能成就真正的思想,才能知道与整合正确的行为,这就又回到了“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的基于“规矩”的思考上来了)。阴阳备。物化变乃生。有天地为。重任百则轻。人箕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这是关于规矩、方圆“内形”体系的系统思考)。  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余”应该是指容成子本人,容成子要从本质上谈论人间贫富的问题,容成子认识深遂,是有话语权的)。均而平之。谁适由始。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这个论述的核心是,贵贱必然涉及到主观的评价问题,不能简单对待)。贫富又等(自然对于贫富的作用体现着自然综合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对等,即“又等”,实际上贫富与自然资源有等同的对应关系,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前世法之。后世既員(过程条件和资源要素就是一种客观自然的公平,不能随意忽视和随意对待)。由果童始。果童于是(从生存的源头关注贫困问题)。衣褐而穿(保暖节约不铺张的意思)。负并而巒(有担当还要有远见,根据资源量力而行,实际上是一种克服宿命观念的思考)。营行乞食(缩食+开源的意思)。周流四国(互通有无)。以视贫贱之极(要把问题看透,想透,把握各种的极端状态,实际上是个对于救急和救济有所准备的思考,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图3若字演化过程

      以上是商代容成子记录中国的从工具的规和矩到思想理论体系和政策制定基础的“规矩”的系统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过程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对应,这是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文化成果和思想力理论的资源。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医的事情中医了,中国文化的事情最终取决于自己说清楚。古人的事情靠古人自己说清楚,现代人要从古人的遗存中找答案,要避免现代人对于古人的越俎代庖、主观臆断和随意强加。事实上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玄隐遗密》的文字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很严谨和很完整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一个从规矩起始,以几何学唯象思维为数理基础的“天圆地方”的人类思想文化体系。我们顺着《玄隐遗密》的文字指引和思想轨迹进行考正式的思考和学习,实际上就是21世纪“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具体践行。笔者再一次做这样的践行尝试,并且将其记录传播,就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让更多人进入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行列中来,走上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的道路,通过学习古代经典真正实现“内形”中国文化,而不是站在局外人的位置和立场上对中国文化指指点点,隔靴搔痒。

      当然,真正做到“内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首先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事情,首先需要少数精英艰苦的“修明悳用”。“静作相养。悳虐相成”,大多数人总是有懒惰地等待“静作相养”的现成结果的消极的一面,但自然的真实从来就是“周流不断”地运动,所以,有智慧的人类发现和选择了“悳虐相成”的非宿命的生存方式,寻找出解读自然本质的“规矩”和“数之法”,建立自己的思想文化和自己可以“谌”“正”的“悳”,在艰难“险”阻的过程中居安思危和求得一种能够持续的、相对性的“平”和安。我们的古代先人选择了用“悳虐相成”的与自然互补的生存文化和处世哲学建立起了卓越超群的中华文明。看上去我们中国的先人是在自找苦吃,但这正是与自然更和谐的相处。正是这种先人荫及后人自找苦吃的“悳虐相成”,成就了我们后人的福荫和健康繁衍。中国人做为人类最优秀文明的享受者和受益者,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放弃“悳虐相成”对于自然“静作相养”互补的传统,相反地,要自觉意识到“帝箸之明”的相反相成的深刻道理,不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天下大争”和“天下争大”的“逆兵”蠢事,只需做好容成子坚守和希望的“两若有名,相舆则成”的事情,认识到贫困的根由,在“由果童始,果童于是”的相对长期的生存过程中争取主动,这样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022.3.15.于北京


作者简介:罗广英教授,2003年开始修炼内家功和研究中医理论,于2008年出版发行《释译中医——能量医学导论》一书,发现并提出“道就是能量”和“中医就是能量医学”的理念,2013年出版《中医启示录——对生命统一物理学的一元化诠释》一书,2014年在香港出版《破解东方神秘主义——<道德经>真注》一书,基本完成了对于中国道家思想理论现代科学语境的解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文化联合网 ( 陇ICP备2020003885号-1 )

联系电话:18293869981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砚房背后66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02 法律顾问:辅德律师事务所

Powered by 非凡网络科技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非凡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