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联合网 门户 美文天下 查看内容

巴渝精神文化概览(三)源远流长“易”

2022-4-17 10:14| 发布者: 安举贤| 查看: 221| 评论: 0|原作者: 侯开良

摘要: 巴渝精神文化概览(三)源远流长“易” 易,甲骨文繁体像两手持匜且注水于皿中,本义是“倾注”,引申为“赐 予”、“更易”等。《列子·汤问》:“寒暑易节”。《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 易。”古人特指阴阳变代 ...
巴渝精神文化概览(三)源远流长“易”

   易,甲骨文繁体像两手持匜且注水于皿中,本义是“倾注”,引申为“赐 予”、“更易”等。《列子·汤问》:“寒暑易节”。《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 易。”古人特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朱熹《周易本义序》:“书名也。其卦 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阆中古天文科学考察项 目实施过程证实:古人画八卦,应通过立杆测影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才能完成。 因此,具备地中、四象等特殊的天数(天文、历法、数学)环境非常重要。

   一画开天地。陆思贤先生认为:“伏羲的‘羲’字从羊从我,源于古人 以羊角装饰立杆,做立杆测影的工作”(1)。伏羲先民首先需要选择“地中” 并在该地中画一个圆,在圆心立一根羊角杆:日出卯时,杆影与圆周有一个 交点,做记号;日落酉时,杆影与圆周有一个交点,做记号。经过这两个交 点拉一根绳,它既能代表东西方向,象征着“地”;也能代表卯酉时序,象征 着“天”。因此,这根绳(线),就是“伏羲一画开天地”的本相。

   四象定地中。先民“地中”选在何处?难以考证。然而,阆中古城之 东的灵山到古城之西的西山之间的直线,符合“一画开天地”的基本特征, 那么“地中”应该选择在这条直线或其投影线上。结合上天四象在渝水两 岸的参照物:青龙对应灵山、白虎对应西山、朱雀对应锦屏山、玄武对应 玉台山,进而考察四山连线的交点。很显然,最理想的地中应该是中天楼, 这与方志关于“天心十道”的记述完全吻合:“上应天心,下合地中”。

巴渝阆中的天然“四象”与“天心十道”地中的俯视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勇绘制) 
   二绳定四方。先民以横绳表示东、西二方;以竖绳表示南、北二方; 两绳的交点,表示“中央”,于是他们从二绳中逐步衍生出了后世推崇的 古老思想:“居中守正,行以致远”(图左)。 
   四方延五位。古人或许受蜘蛛结网之类的自然现象启发,他们将东 西绳沿南、北两方无限延展;将南北绳沿东、西两方无限延展,于是获得 了一种形如“亜”字型的图案,这种具有面积意义的图案,被称为“五位 图”(图中)。在距今 7000 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亞”字形图案(图右)。 

左:二绳定四方;右;四方定五位;下:7000 年前墓葬中的亜字图案,载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数字填五位。先民数一只手:1、2、3、4、5,叫“生数”;另一只手则 生数加 5:6、7、8、9、10,叫“成数”。自己住渝水北,于是北方之“地” 填 1,南方之“天”填 2,然后东方填 3,西方填 4,中间填 5(左 1);其次 将成数依次填入另一张五位图(左 2);最后将生数五位图和成数五位图叠 合,获得“生成数五位图”(右 2),用点数表示,就是“洛书”甲(右 1)。

上左 :生数五位图;上右 ;成数五位图;下左 :生成数五位图,下右 :洛书甲(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先民将单数 1、3、5、7、9,称为“天数”、“阳数”,用白圈表示;双 数 2、4、6、8、10,称为“地数”、“阴数”,用黑点表示。他们将天数和 地数按北、南、东、西、中的顺序依次填入两张五位图(左上),再把地 数五位图右转 45 度,然后和天数五位图叠合,就得到错位的天地数五位 图,其本质是八方九宫图(左下),用点数表示,它就是洛书乙(图右)。 洛书甲和洛书乙,就是朱熹《周易本义》中所谓的“河图”与“洛书”。 显然,这两幅图都是源于数字五位图——用数字表示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左上:天地数五位图;左下;数字九宫图; 图右:洛书乙(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八角纹图。如果我们将“八方九宫图”的交叉叠合部分画出来,那 么就会得到一个“八角纹”(图中),它既像一个五位图(实线部分),又 像八方九宫图(整体图案)。因此,冯时教授说:“八角纹”是我们重新 看到的“洛书”。(2)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考古学家在“边地半月形 文化传播带”(童恩正语)发现了大量八角纹图案(图左);阆中市图书 馆前馆长李永福先生从阆中窗花、铜盘、编织物中,也发现了许多艺术 水平非常高的八角纹图案(图右)。那么边地半月形文化带怎样形成的?

嘉陵江渝水流域是“边地半月形”和“海岱-长江之弧”文化带交织的核心区域

图左:边地半月形分布带八角纹;图中:洛书的本相;图右:在阆中发艺术型八角纹图案 
   太昊迁渝水。伏羲氏“作为一颗星(苍龙心宿二,俗称‘大火’)的星 神,兼任太阳神后,创制八卦,为万民使用,人民忘不掉他;伏羲氏有贤 内助(女娲)、好兄弟(烛龙与祝融)、好女儿(羲和与常羲)……伏羲氏 的神位显赫⑶”。他以“龙”为族徽,在渝水北岸留下大小蟠龙山名及多个 含“龙”的地名且基本位于以灵山为中心的东西线上。伏羲部族融合了周 边部落,甚至影响到了海岱地区。《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 昊生咸鸟……后昭是始为巴人”。“太昊生咸鸟”是远古东夷部族的族徽是 “凤鸟”,其“生”指文化传承。“海岱东夷”怎么与“西南巴国”扯上关 系?说明东夷太昊应该是慕名而来:自海岱进入长江,溯嘉陵江进入渝水, 先在江南留下飞凤山(长青山)等地名;伏羲龙文化接纳了太昊凤文化后, 两大部族为主体形成了“海岱-长江之弧文化传播带”(张治平语),其后人 在渝水东北的小蟠龙山两侧,留下“凤凰山”和“凤翅山”两个地名。
 海岱-长江之弧文化带
   向东北扩张。远古渝水龙凤呈祥,堪称华夏文化奇观。东西两大部族融 合,激发了生产活力,势必对外发展扩张。伏羲太昊部族联盟沿嘉陵江流域向 北、向东渗透、传播,弘扬太昊伏羲文化,后世称为“嘉陵江祖源文化通道”。 广泛传播的太昊伏羲文化,逐渐形成一条贯穿我国西南至东北、波澜壮阔的文 化传播带,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称之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⑷。

左上:灵山遗址出土的纺轮;上中:水漩涡;下左:黑夜白龙,下中:龙图(太极);右图:双鱼对镜 
   彝汉结文缘。学部委员冯时教授在天文考古研究中发现:彝族先民的“天 地自然河图”是“夜空背景中的白龙”,黑白相间(图下左),他们称为“龙 图”(图下中)。即“天地自然河图”的“河”并非黄河而是银河。银河与苍 龙七星恰好是处于一个非常关键、联系非常密切的相对位置:银河在与天赤 道相交的北半天球之龙尾处:角、亢 、氐、房、心、尾、箕七宿所构成的 巨“龙”,好像是刚刚从银河中跃出,于是称之为“龙图”或“河图”。⑸ 
   神话考古专家陆思贤却认为:伏羲“观象画卦”的河图(宋人称“太极 图”)是经历了多地、较长时间的文化融合、积淀和演变,才逐步形成的。 先民首先想到静态的圆轮旋转(如阆中灵山遗址发掘的纺轮,图上左);然 后联想到动态的水漩涡(图上中);进而简化为对鸟或対鱼。⑹(如华胥、伏 羲后裔派专人送回阆中故里的近百件遗物之一:対鱼铜镜,上图右)。

   冯时教授第一次来阆中,就以《天地之门,仙道阆中》为题作报告说:“阆 中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西南彝文化地区,可以看着是阆中文化的源头”⑺。 
   无论是汉族“对称旋转图”经历长时间演变的诸要素,还是彝族“龙图” 的文化背景,似乎皆与巴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追寻“河图” 真原,我们才发现巴渝地区是远古龙凤文化及彝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

二十八宿中的龙星与银河的位置关系图,载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伏羲画八卦。《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 “河”非黄河而是银河;此“洛”非洛水而是八方九宫图,跟“马负图” “龟负书”没关系。伏羲氏夜观天象,发现星空“天河出白龙”,获得龙 图(或河图);日察立杆之影,发现“一画开天地”并由二绳定四方、四 方延五位,演绎生成数五位图和天地数九宫图,获得了“八角纹”——洛 书本相——数字九宫图,最后将龙图、洛书结合,始画八卦,也称“八角”、 “八方”、“八索”。现代天文考古发现:卦爻符号出现于殷商时期(见附 图)。因此,伏羲八卦不含卦爻符号。冯时教授强调:“先天八卦方位至少 在宋代之前根本不存在,是宋儒为迎合其学说杜撰出来的一种奇怪东西。 这种配属关系在北宋名儒邵尧夫之后,却被人反复玩弄,附会无穷。恰恰 相反,有关后天八卦与洛书九宫的配属形式,在早期文献及出土物中却屡见不鲜。……伏羲八卦是源于最古老的‘八方九宫’思想和‘四正方主四气’ 的时空观。⑻”“四正方”指东、南、西、北,“主四气”指春分、夏至、秋 分、冬至。伏羲时代应该尚未发现“启闭(春、夏、秋、冬)之四立”。

左:龙图、洛书;中:伏羲八卦;右:三才书院伏羲塑像(侯开良摄影、制图)
   八卦藏阆中。相传伏羲氏将“天书八卦”藏于阆中“琅嬛”古洞。阆中 灵城岩虽在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后,发现地宫且出土数十件远古动物化石、 碳化谷物和石钺法器等,基本符合谭继和先生关于“阆”的解读:开门看见 烟囱的洞穴是最好穴居——阆苑。⑼就此认定地宫是“琅嬛”,似乎证据不足。

图 1:灵城岩外貌;图 2:二 00 八年地震后发现的地宫入口; 图 3:民间传说的地宫出口外面的位置; 图 4:民间传说的地宫里面的出口位置; 图 5:阆中市伏羲文化研究学会在地宫淤泥中捏出的石钺。
   追寻见证人。追溯伏羲八卦的见证者,在秦汉文献似乎无迹可寻,笔者 在宋代文献中,发现了两位重要见证人。 南宋制图学家黄裳(1146-1194),四川剑州人,号兼山。任阆州新井县 县尉期间,见过“天地自然河图”(汉《道藏》改为“先天图”),他给光宗赵 惇绘制的教学挂图中,就有“先天图”、“二十八星宿图”等。 陈抟(871—989)老祖,字图南,四川安岳人,赐号曰“白云先生”“希 夷先生”。他隐入阆州云台山近二十年,研究《道藏》中的先天易学“先天图”、 “元龙图”(《道藏》中的伏羲八卦)等。他用生成数图经三次变易,演绎出 “五行生成数图”;用天地数图经历三易,演绎出“天地交五数图”,证明两 图的本质相同。陈抟将这两图合称为“易龙图”以便区别于“元龙图”。可惜 其原著《易龙图》佚失,仅存《易龙图·序》曰:“……出于羲皇之代,在太 古之先也。……元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其 大意是:羲皇以炭作画,用绳结图,始作八卦——元龙图。炭画、绳图不能 久存,只能通过口头流传,非羲皇传人,无缘得见。……伏羲根据上天星象, 排列天地数和生成数,最终确定出了合理、有效的数序;孔夫子以画图方式 诠释了《元龙图》……。⑽陈抟赴京应试落第后,归隐华山等地修炼。在他离 世前,召集学生穆修、种放等,讲《道藏》象数,传播巴蜀天数易学。(11)

陈抟画像(侯开良摄于四川安岳县云居山陈抟墓碑)
   穆、种之后,周敦颐及程颐、程顥将“龙图”发展为“太极学说”;邵 雍(字尧夫)及后人将“元龙图”附会,弄出一个“先天八卦”。其实,所 谓“后天八卦”方位才与八方九宫图真正吻合;蔡季通将巴蜀搜集的五行 生成数图和天地交五数图交给朱熹,却私藏河图(亦称龙图),结果朱熹将 “五行生成数图”称为“洛书”、“天地交五数图”称为“河图”,引发了华 夏千余年“河、洛”之争。(12)巴蜀天数及易学诸图,也涵养了陈抟的学问, 最终成为太极文化创立者和宋明理学奠基人。在北宋早年,云台山治在陈 抟曾经修炼的云白观对面,修建了全国较早的“陈抟祠”(13)。元代学者虞 集《题陈希夷先生画像赞》,褒奖用词史无前例:“图书之传,百世之师”(14)。

台湾哲学博士鮮于文柱续本家绝学《周易圣断》
   黄裳、陈抟二人的见证,表明史传“伏羲画卦”确有其事。伏羲八卦 即使不在阆中灵城岩地宫,也肯定是在巴渝阆中地区。伏羲八卦被后人传 承、演变和创新,先后形成了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和西周《周易》, 再经孔夫子等人补充《十翼》,最终成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

   谯氏家传易。在伏羲故里,《易经》研究长盛不衰。如《四川通史• 文化与民俗》记载:“谯氏应是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发达的一支。谯 氏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师,故其后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学、谶纬学 见长。”《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更具体:“谯氏在原賨人分布地。”《后汉书》记载:“东汉阆中谯玄,善讲《易》、《春秋》。”又云:“洁白,尚书 郎谯瑛,玄子也,以《易》授孝明帝。”这些文字都足以说明:至少在汉代, 阆州的谯氏家族,就已经世代研究、传承和弘扬巴渝易经文化。

   鲜于氏传易。北宋文同著《丹渊集》载:“……子骏姓鲜于氏名侁,阆 中人,著《易断》。”《宋史·艺文志》目录,收列了鲜于侁《周易圣断》七 卷和《诗传》60 卷。然而,最早完成且最早传名的《易断》却被遗失,非 常遗憾。冥冥中机缘巧合。2015 年 8 月,台湾桃园市易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哲学博士鮮于文柱先生应北京大学邀请,参加“天山文化之旅国际周易论 坛高峰会”,结识了四川大学舒大刚博士,得知北宋年间的易学大师鲜于侁 是本家。他欣喜之余,认真收集和考究《易断》的相关史料,并于 2016 年写出了《周易圣断》单行本。鮮于博士在自序中说:先祖“鮮于侁撰《周 易圣断》七卷,将往圣诸贤作易之本义敘述阐明,以解众惑,故名曰《圣 断》,惜內容佚失,已不可考。笔者將《周易》整体架构、哲学思想及《周 易》卦爻辞之本义厘清……斗胆为一千年前的鲜于本家继绝学”(15)。
   阆中至台湾,北宋至今日,鲜于氏族的易学研究薪火不断,传承了千 余年。其实,在阆中,诚如谯氏、鲜于氏这类家传易学,又何止一、两家? 

部分卦爻的考古发现时间(冯时《天文考古学·殷商易卦卜甲研究》
   编按:对于“伏羲画卦”的考证,学界向来存在两种倾向:或受西方国家 论的影响,完全否认部族及部族联盟的文化创新,这是一种“夏虫言冰”思维; 或受宋人河洛文化的影响,以讹传讹,这是一种“三人成虎”思维。 首先“伏羲画卦”是华夏先民在巴渝独特的山水环境中系统认知和表达时空 的图景。其次是“伏羲画卦”离不开文化背景:“海岱--长江之弧文化带”和“边 地半月形文化带”在巴渝阆中叠合,为融合多地、多民族创世智慧提供了必要条 件。仰韶、庙底沟的制陶术;半坡、大地湾的彩陶术;红山嘴、河姆渡的雕塑法 及巴渝陶埙、象鼓相融的巫舞讴歌,为伏羲画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灵感。最后是 画卦伏羲绝非孤家寡人,对于石器时代的浩大文化工程,既离不开伏羲家族的配 合支持,更离不开父系氏族社会初期数十代伏羲部族能人智士接力传承与创新。 “伏羲八卦”反映了先民对时空美的体悟,概括了对生活美的认知,尝试了 对形式美的表达,抽象了对和谐美的建构。因此,伏羲八卦为后世提供了多元思 辨:尊重天地的运行规律、重视中心的向心作用、利用象数的直观简朴、讲究布 局的和谐对称、体现数图的灵活变换、保证内外的和谐圆润、力求天地人图的互 补统一,它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蒙,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线索。

 注释: (1)陆思贤:“羊角柱”图案与伏羲氏“仰观俯察”,《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2)冯时:重睹“洛书”,载《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 12 月第 4 版。 
      (3)陆思贤:东方木太昊伏羲系神话,载《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4)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载《古代的巴蜀》 ,四川人民出版社。 
      (5)冯时:“太极图”真原,载《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 12 月第 4 版。 
      (6)陆思贤:伏羲氏“观象画卦”的远古依据,载《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7)冯时:天地之门,仙道阆中。载《中国古天文圣地阆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 年 11 月。 
      (8)冯时:天数发微,载《中国天文考古学》第 517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版。 
      (9)侯开良:意味深长的“阆”,载《地方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巴蜀书社出版,2021 年 5 月。 
      (10)丁培仁:《易龙图序》析解,陈抟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载《中国道教》,1990 年 04 期。 
      (11)朱震:周易图,载《汉上易集传·进书表》,2017 年 1 月 11 日光明日报引用。 
      (12)冯时:天数发微,载《中国天文考古学》第 488-489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版。 
      (13)李家驹:阆中云台山考略,载《阆中索征再续》,四川民族出版社,2018 年 11 月。 
      (14)丁培仁:《易龙图序》析解,陈抟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载《中国道教》,1990 年 04 期。 
      (15)鲜于文柱:《周易圣断》单行本自序,《周易圣断》,台湾渔阳堂出版,2016 年 4 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文化联合网 ( 陇ICP备2020003885号-1 )

联系电话:18293869981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砚房背后66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02 法律顾问:辅德律师事务所

Powered by 非凡网络科技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非凡网络

返回顶部